零玖小说>古代言情>风云策【完结】>第39章 连州

  连州。

  作为大晋疆域的最北端,这里与更北面的地区,由青云山脉和西流河分隔开来。这山脉并不是完整的一片,而是由许多不同的荒山组成。威慑北方宵小的连州军的军营,就驻扎在这道天然防线的薄弱地带,据险而守。

  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惨烈的大战,苍白的天空之下是破碎的旗帜,更远的地方,外族人的大军已经如同势不可挡的洪流一般滚滚而下。

  嗖的一声,一枚箭矢流星般从天空掠过,射中了一只大雁的翅膀,那只大雁顿时再也无力支撑飞行,从空中坠落,狠狠地摔落在地面之上,溅起一片尘埃。

  毡布帐前旗帜飘扬,其上绘着一个狰狞的狼首,在狂风之中卷动。两名渤族士兵从帐中出来,匆匆奔向大雁落地处,将其捡回。

  大雁的腿上果然绑缚着一个金属制成的柱筒。两人将大雁放入背后革囊之中,沿着侧路而行,在军营正中一处华美的大帐面前止步。其中一名兵士从怀中掏出牙牌出示给帐前看守的士兵,侍卫便让开一条道,由着他们二人进去,到了渤族此次行动的主将面前。

  渤族乃是曾经归降,后又从中原分裂出去的一个小国,虽习俗不同,但还保有了中原人的一些特征,其中之一便是他们的姓氏。渤族王族的姓氏乃是赫连,此次行动的主将名叫赫连喻,乃是大汗的亲弟弟,威名响彻整个青云山脉以北,挥师横扫周边时常兴起争端的数个小国,可以说是军功赫赫。但在渤族之中享誉甚重的这名将领,却有一个心病。这个心病来源于他二十年前,雄心勃勃地带领军队南下,满心想要建立不世之功,结果被连州军队设套伏击,大败而回。那次失败让他受到了族中众人的诸多质疑,直到后来,他取得了一举歼灭国内叛军的战功,又扫平了渤族国境外时常入侵的小国,将渤族人的国土扩大了近半之多。这才彻底让那些发出质疑的人闭了嘴。

  但这件事在他征战多年的经历中,始终是一个无法洗去的污名,也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然而有目共睹的是,大晋的国力正在逐步衰微,尤其是慕沉的死,让连州军的防备也不像从前那样严密了。当安插在晋国的密使回报说范胥已死的时候,赫连喻就意识到这是穿过大晋北防线的一个绝好时机。于是他说服了身为皇帝的兄长和乌瀚人联合,策划了这次袭击。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连州军虽早有准备,但对方的准备明显要更为充足。连州军才死了主将,军心不稳,赫连喻研究了连州军的打法十几年,来势汹汹,兵力更是连州军的数倍之多。两相比较,连州军的侧翼损失惨重,即便有幸存的小股兵力,也在两国联军的搜寻下被逐步清扫。但侧部的全力突围,给主力带来了一线生机,让他们成功闯出了两军利用地形优势精心策划的合围,向东闯入了西秋隘。这里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这支由乌瀚人和渤族人组成的军队便分成了两部分。其中,赫连喻率渤族军队,亲自守在此处。

  按理来说,他早在一个月前,就应该到前线去了,但赫连喻作为主将,他的眼光确有独到之处,他也能看得出来,如今的大晋没有主将,缺少一个统一的调度,朝中又奸臣当道,最后难免要出面乞和。尽管他们心中明白,以如今这些兵力,要打到大晋的南边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好的结果,就是逼得大晋的皇帝投降。

  就算达不到这个目的,只要一打进去,单是从中原腹地掠夺的财物,就足以补偿这次发兵的损耗数倍有余。就算没有逼得大晋的皇帝求和,能亲手毁灭给他带来耻辱的连州军,这次出兵也就值得了。

  他要亲眼见证这支曾经所向披靡的军队的败亡。

  不过,即使心里明白,这支被重重围困的主力军队已经没有反败为胜的可能,但赫连喻对待连州军的态度还是不可避免地有几分谨慎。

  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是一个军队的主力。

  赫连喻很早之前就可以命令出兵,将这支主力部队一网打尽,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将他们包围起来。这样做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尽可能降低损失——如果强攻,难免有手下死伤,他此次带出来的兵士已经折损了不少。连州军可不是中原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吏,赫连喻时刻警惕着他们背水一战。

  还有一部分原因恐怕他自己不会承认——那就是他本能地提防着这支军队。他要用最稳妥的手段,追求一个最完美的胜利。像这样重重围困,还要提防偷袭,不出半个月,粮草和水源都会耗尽。到时候敌方早已被饥饿和疲惫拖垮,而他手下军队皆是锐气十足,谁胜谁负一目了然。

  “报——”

  “敌军向外通信,被我军截获!”

  赫连喻端坐主桌沙盘之前,见到士兵从带进来的革袋取出一只传信的飞雁,翅膀犹带血迹,他不由眉毛微挑。

  不出所料,被层层围困的连州军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向外界求援。

  然而,这不过是困兽犹斗罢了。这些日子,对面的连州军营连一只蚊子都飞不出去,罔论通风报信之人。赫连喻派到中原的探子早就散开消息,说连州军已经全军覆没。晋朝朝廷向北边降旨询问,北边却毫无声息——信使到了半路,就被截杀了。此消彼长之下,更不可能等来什么援军。

  况且,如今连州军的主将,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丫头。虽然其行军布阵,排兵打仗,隐隐有当年谢漼的几分风范,但如今败局已定,就是谢漼本人复活,怕也无力回天。

  “这小丫头怕是急了,”赫连喻喃喃,但并没有出言嘲讽,若是他处在对方的境地,恐怕同样也会做出这种选择,因为这是唯一的生路,“着令巡防营,加大巡防力度,就连一只蚊子也不要放出去,若是发现对面组织队伍突围,即刻斩杀,不留活口。”

  “是!”

  士兵出了主帐,将赫连喻的命令向各个副营传达。就这么一会儿,灰白的天空更显阴暗,沉沉的乌云从天际压下,冰冷肃杀,一场大雪好像就要来了。

  是夜。

  大雪没有降下,天幕中只是开始飘散下零星的雪花。

  渤族人的军营之前燃着大片大片的篝火,将四周一切都照得纤毫毕现,来往的士兵皆手执火把巡逻,保证一点讯息都难以从对面传出去。

  连州军军营之中的气氛已经十分凝重。但是在主将的强力命令之下,没有人将这种情绪表露出来。

  大军围困,粮草断绝,还怎么打?能怎么打?

  连州军的主将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名叫卫亦。卫亦坐在主帐之中,她本是范胥的副将,在对方死后暂时接手了这支队伍。本来再过半月时间,朝廷就会派出新任的大将接手这支军队。关外二族对大晋一直虎视眈眈的事,她也知道,但没想到来得那么快,在她这个赶鸭子上架的主帅离开之前,就已经发动了攻势。

  本来让卫亦暂时接任这个职位,连州军中有许多人是不大服气的。但这些日子里,他们虽然被逼至一隅,但卫亦的表现却无可指摘,堵住了不少人的嘴。

  但即便是她,也就是略微阻挡了一下敌军的攻势罢了。他们现在被数倍于自己的兵力围住,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若是要突围而出,恐怕只能期待奇迹发生。

  寒风顺着帐篷的缝隙吹入,牛皮帐内的烛火忽明忽暗地摇晃着,明灭不定。

  一名裨将撩开两侧的篷布,从主帐中钻出去,没多久带着名老人一同进来。那老人头发已然花白,脸上的皱纹如同深深的沟壑。

  这人名叫陈祺,也是范胥的副将,在军中人望甚高。不过他已近花甲之龄,很少参战,大多时候作为一个参军式的人物而存在着。

  陈祺进来,裨将便一躬身,悄无声息地推了出去。被风吹动的大帐之中,烛光像是被束缚住的灵蛇一般挣动,映在两个人静默的眼底。陈祺拉过一条凳子,在寂静之中坐了下来,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

  “你告诉我,如今的情况究竟如何?”

  他知道卫亦为什么会叫他来——只能是因为如今的状况已经变得极度危险。卫亦为防人心动摇,在军中封锁了所有消息,严禁士兵私下讨论,防得很好,就连他也不得而知。如今知道所有情况的只有她自己。

  卫亦叫他来,是要用他,动用自己这员老将。

  但是现在谁都看得出来,按兵不动,才是目前最稳妥的作法——能迫使卫亦作出突围这一决定的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粮草不足,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卫亦略微沉吟一下,眼底神光暗沉:“我有一条计策。”

  陈祺道:“愿闻其详。”

  卫亦:“火攻。”

  陈祺眸光动了动:“军中的粮草还能撑多久?”

  卫亦轻叹口气:“十天,最多十天。他们现在按兵不动,也摸不清楚我们的底细,不敢贸然进攻。赫连喻那个狡猾的狐狸,想要等我们弹尽粮绝,我们却等不得了。”

  陈祺静默一瞬,道:“你应当也知道,这个方法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

  “最好的情况就是等援兵过来,”卫亦打断了他,眼神中含着冷意,“但是援兵已经等不来了。”

  陈祺沉吟半晌,问:“你的意思是……”

  “这道计策是最后用的,”卫亦闭了闭眼睛,“我军中虽几近粮草耗竭,却还有火油,炸药等物。十日之后,弹尽粮绝,敌军必然抢上……当他们杀入营帐之内,必然志得意满,戒备松弛……”

  陈祺脸色苍白,动了动嘴唇,不吱声,心底只能想到一个词——玉石俱焚。

  可是他们能怎么办?

  空气几乎凝固,就在这时,一名传令兵匆匆奔入了营帐,因为惊惧喘息,脸色十分难看:

  “报告将军——山下敌军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朝着我们杀过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