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玖小说>古代言情>风云策【完结】>第3章 党羽

  汪林在茶厅了等了半个时辰,才见到慕千山。见到慕千山的那一刻,他便明白,管家所言非虚。

  慕千山气色不好,脸颊消瘦苍白,嘴唇有些干涩。一开口,声音略带沙哑。

  “汪大人。”

  “王爷。”汪林一颔首,算是见过了礼。

  两人算是忘年交,慕千山也不客气,拉过一张圈椅,坐在了汪林对面。虽然脸色憔悴,眼窝微陷,仍掩盖不了那一身与生俱来的镇定,似乎天生就这样。

  单看慕千山的外表,确实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风流公子的错觉。他是世家子,面容昳丽,姿仪甚美,但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与寻常人格格不入的气场,即使像现在这样端着茶盏随意坐着,脊背仍习惯性地挺得笔直。

  他还很年轻,乃是真正的年少成名,今年才二十三岁,就已经获得了大败乌瀚,承爵异姓王这等功绩,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往上数一代,慕沉在战场上崭露头角的时候,也已经二十七岁了。

  汪林微不可查地轻叹一声,话题一转到了正事上:“王爷身体如何?”

  “无碍,事务耽搁,劳心费神。”慕千山回答,“劳烦汪大人久等。只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知汪大人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汪林坐直了身体,单刀直入:“我此次来府上,是有一件东西要交给王爷。”

  他从袖中掏出了一个册子,放在桌上,推给了慕千山。慕千山接过一翻,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原来是一个名册。他在其上看到了不少眼熟的名字,微微挑眉。

  名册上的不少人,都是当朝重臣。

  “王党人员的名册?”慕千山翻到最后一页,眉梢轻轻一挑。

  汪林点头。

  这份名单,再加上慕千山手里暗部那头的名单,合起来便是完整的名册。其上不仅有官员的详细信息,同时也有贪赃枉法的大部分记录。一旦落到别人手里,立刻就能成为将朝中一些人判罪的铁证。

  “你打算现在对他们下手?”汪林问。

  “王党根深蒂固,祸害朝纲已久,不能急。”慕千山将册子一合,随手放在桌上,垂下的睫毛很好地掩去了目光中的森冷杀机,“这笔账,我慢慢跟他们算。”

  “近几日,户部侍郎寇清穰以流言之事为由,上书弹劾你,王党众人也随之上书,皇上书案上的奏折堆成了山。”汪林沉默了片刻,将茶杯放在桌上,压低了声音,“皇上对这件事甚是忌惮,你要小心。”

  慕千山回过神来,捏了捏眉心,条理清晰,声音低哑:“我知道了。”

  “各地收缴的官粮,经寇清穰之手流入国库,便少了三成,调拨给北疆的份额,有五成是陈年的旧粮。”慕千山随手从桌角的书堆中抽出一本,翻到了做着记号的某一页:“要是我没记错的话,他自己身上的把柄还捏在暗部手中吧。”

  “那他怎么会轻举妄动主动弹劾你?”汪林皱眉。

  “我猜,因为他的把柄同时也被其他人抓到了,有人承诺了保下他。”慕千山脸色沉郁,没有抬头,“而我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暗部职责和锦衣卫相似,是附属于大理寺的专门情报机构,用以牵制锦衣卫权力,然而自丰乐帝以来,放权于臣下,暗部和锦衣卫渐渐都失去了其原本的功能,暗部不再直接隶属于皇帝。

  当年军权被收后,慕千山接管了暗部权柄,将当时已经呈现出颓败之势的暗部发展起来,将其成功变为了跟权倾朝野的王党对抗的一面铁壁,王亭也要忌惮的存在。

  王党的“王”,和前朝后宫都不无关系。其党首王亭,不仅身兼吏部尚书、左相之职,更是外戚出身,就连嘉安帝见了,也要给他三分薄面。

  丰乐帝猜忌多疑,昏聩无能,在位后期倾心方术,大炼金丹,广集道士和尚,一心长生。皇帝如此,底下的臣子自然上行下效,一心迎合奉承,结党营私,打压异己。整个朝廷不良风气甚嚣尘上,包庇窝藏相互推诿。而如今朝中声势最大的党羽——王党,就是在那时出现的。

  王亭本是户部一名小官,因为姐姐进入宫中,得到皇上青眼,受封贵妃,才一朝显贵,走上了进身之阶。他深得皇上信任,一手把持朝中户、吏二部,王家也跟着荣宠无双。

  德贵妃有一子,今年十四岁,丰乐帝的本意,便是册封此子登基。然而因为多疑,他一直未立太子,便给了嘉安帝一个机会。他暗中发展势力,趁夜发起宫变,笼络拥护自己的人,登基坐上了皇位,却也和王家结下了仇。

  然而王家在朝中根深蒂固,世家大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多站在他那一方,即使是皇帝,也难以轻易动摇的。

  所谓权倾朝野,嘉安帝对王党多有忌惮,可想而知,他要平衡朝中势力,所以他选中了慕千山。

  他和明玄,皆是将门出身,通过旧部关系,掌握着北疆的兵权,是以举重若轻,众人不敢轻举妄动。前朝丰乐帝对他二人的忌惮有目共睹,说是眼中钉肉中刺毫不为过。而在满朝重文轻武的大晋,他和明玄也是为数不多的主战派。

  慕沉那一代,北疆军开始被外族、世家等渗透腐蚀。各族关系复杂,盘根错节,军中更是有人贪腐,间接导致了慕沉和谢漼二人当年战死沙场。后来身为皇后兄长的范胥,以雷厉风行之势除去军中积弊,却也没想到自己遭到了皇帝的忌惮。他死后,北疆再次失去了主心骨,唯独剩下一个陈楼,关外二族和大晋形成了微妙的僵持。

  直到明玄去了北疆。

  大晋真正的北防线不是落霞关和青云山脉,而是一代代将领的尸骨。朝廷在丰乐帝的统治下,早就不复当年,关外二族之所以没有入侵,只是因为大晋的北疆,守着令他们心生忌惮的将领。

  无论是慕千山还是明玄,亦或是其他人,这些名字只要存在,对于他们就是一种震慑。

  当年慕沉死前,将兵权交给了范胥。范胥立了功,丰乐帝将明玄册封为太子,但心中仍然保有忌惮。范胥还在,就说明慕氏的旧部还在。他怎么可能安心?

  但是天算不如人算,他死后,北疆兵权还是回到了慕千山手中。虽然慕千山上一次带兵,已经是五年之前,但有人已经给他铺好了路,让他轻而易举地调动了永州和策州的军队。

  功高盖主,狡兔死走狗烹之事,从古到今,层出不穷。史书上记载的君臣相和终究是少数,大多数时候,君臣之间的每一次交锋,都蕴含着不动声色的设计与谋算。

  所以嘉安帝当然不会信任慕千山,但是也不敢动他。

  慕千山也是如此。

  王党众人亦然。

  应当说,三方势力在不动声色中,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谁也不能轻易动谁,因为每一方势力都有两个敌人。若是轻举妄动,就容易被另一方渔翁得利。但这并不代表,这三方势力之间,不会相互打压。

  自古以来,卷进权力争斗的人,便只有成王败寇一个信条。赢则生,输则死。无论这些人是好是坏,只要输了,就要背负青史加与的恶名,遗臭百年。

  “其实当年上战场的应该是我。”慕千山冷不丁开口,“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件事。”

  汪林沉默半晌:“你真的这么想?”

  慕千山双唇抿成一线。他少见地流露出脆弱,眼底带了一层薄薄的、憔悴的红色,就像顶着一个岌岌欲坠的外壳,内里由一口气强撑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倾塌,露出里头的一败涂地。

  到底还年轻,有些情绪是掩藏不住的。

  “王爷,”汪林想到他少时的遭遇,不由劝道,“哀毁过度伤人伤己,你要保重。”

  他打量着如今已经是青年的慕千山,想到的却是对方小时候的模样。汪林在慕千山很小的时候便认识他了,对方的武功剑术都由他亲手传授。从小到大,汪林亲眼看着无论是多么困顿的局面,慕千山总能化险为夷。他也曾以为慕千山永远会是那副镇静的模样,但现在他知道,慕千山没有那么无懈可击。

  在窗外照进来的光线下,他的眼底满是血丝。

  “就算为了二殿下,你也应当活下去。”汪林沉默良久,才说,“殿下若在,不会愿意看到你这样。”

  在绝路中闯出一线生机。

  这才是慕千山。

  仿佛打开了某个隐蔽的开关,慕千山捏着茶杯,手指下意识地用了力,瓷胎上碎开一道裂纹,一丝血迹顺着杯壁流下,却恍然不觉,良久之后,身体才停止颤抖。他蓦地轻笑一声,不知想起了什么。

  “我会的,” 慕千山闭了闭眼,声音仿佛含着血气,“这双手上沾的血不少,之后也不会少——我的仇人还没杀完呢。血债血偿,天经地义,我会把他身上经受的一切,一一都讨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