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玖小说>古代言情>风云策【完结】>第1章 楔子

  悬崖上一地尸首,将地面染成血红,为数不多的兵士还在拼死搏斗,反抗之势却已逐渐减弱。

  明月如水,照见悬崖边上一青年人身影。他座下马匹已经被乱刀砍死,自己亦是身中数刀,右臂软软地垂下,惟有左手持剑,用尽全力砍翻逼至身前的一名骑兵,伤口撕裂,鲜血开闸般涌出,终于经受不住后退数步,手中长剑插入地面,堪堪停在悬崖边缘。

  鲜血从脸上汩汩流下,将视线蒙得一片血红,甚至能闻见从地面蒸腾而上的血腥气。

  风声过耳,他喘息不定,抹了把脸上的血,抬眼一看。

  战场上已经是狼藉一片,近百具尸体,只剩下了他一个活人。敌人的兵马以合围之势,将他围在了垓心。为首将领示意手下先不要动,翻身下马,向他走近了几步。

  “明玄。”

  明玄垂下眼眸,已经听出了那人的声音,低低地笑了起来。

  围剿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舅舅范芜。他带着乌瀚人的马,乌瀚人的兵,追杀中原的兵,屠了边疆的城,更是将他围堵在悬崖之上,要他的命。

  但原本不应该是这样。明玄想,范芜出身名门,更有一个功名赫赫的兄长,戎马倥偬,立下过无数战功。在走到这一步之前,他想过很多可能背叛他的人选,但无论如何都没有往范芜身上怀疑。

  但事实就是这么讽刺,他最不怀疑的那个人,给了他最深也是最狠的一刀。

  从奉水到凉山,他已经被逼上悬崖,穷途末路不过如此。

  而如今……

  范芜握着马缰,居高临下看他,面对那张和自己兄长肖似的脸,语气中不由带了点怀念,“明玄。”

  “我不杀你,”他说,“事已至此,到我这里来吧。”

  明玄沉默地看着他,脸上表情僵冷,不说话也不动,在月光下好似一尊雕像。

  “你为晋朝卖命,朝廷呢?七年前储君之位被废,沦落到发配边疆的境地,边将不用你,天子不信你。”范芜语气里带着一点隐秘的劝诱,步步紧逼,“你生不逢时,却要臣服于自己的宿命吗?”

  “舅舅是要招降我吗?”明玄身体一半的重量都压在剑上,已经承受不住那层薄薄的软甲,却忽然而笑,“还是想要把我当成俘虏押回去?”

  虽已经身受重伤,他仍旧语气森然,寸步不让,“我是生不逢时,但总比当外族人的一条狗要好!”

  范芜陡然冷笑道:“他范胥是做了一辈子的忠良之臣,可最终还不是亡命于自己人的刀下!自己不是皇帝,便要受飞鸟尽、良弓藏的掣肘,明玄,你怎么不懂。”

  “是吗?”明玄抬眼看他,露出一个笑容,“从你将外族人放入落霞关的那一刻开始,我于你而言,便不过是一个筹码。既然如此——”

  范芜目光直勾勾地看着他,明玄那张苍白面孔笑起来,还很温和,似乎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处境,从齿缝里吐出四个轻飘飘的字。

  “恕、难、从、命。”

  寒风扑面而来。范芜顿时面色一变,只见明玄身体后仰,鲜血染红的唇角竟还衔着那点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竟是直接从这悬崖边上跳了下去!

  范芜脸色大变,带着手下的兵扑上来,然而已经来不及。明玄毫不犹豫地后退了一步,耳畔风声骤然凛冽,他跌下了悬崖。

  脚下碎石簌簌滚落,范芜猛然后退一步,下意识看向崖底。悬崖其下深不见底,仿佛能吞噬万事万物。

  凉风吹来,即使是他,也感到背后忽而生出一阵冷意。

  “大人?”手下有些惊疑不定。

  人群中隐隐传来骚动。

  范芜看着崖下,不知道在想什么,脸色颇有些阴晴不定,半天才说:“走吧。”

  丰乐二十一年九月,天子遇刺,崩,朝中混乱。十月,乌瀚联合渤族大举入侵,破落霞关,大败连州守军,进犯仓州。

  仓州守军竭力抵挡,而援军久久不至,主帅陈楼战死,二皇子明玄跌下悬崖,尸骨无存。

  十一月,登州守将崔培调集守备军到达仓州,在荻城与来犯之敌苦战。朝中无人可用,嘉安帝便启用了十八岁时曾上过战场,担任大理寺暗部主事的慕千山。慕千山带策州、永州军大破敌军,双方转入僵持。

  至此,远在京城的朝廷并着匆忙登基的嘉安帝,总算能安稳地松一口气。

  然而天下局势,暗潮汹涌,似乎酝酿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北疆剑拔弩张,京城醉生梦死,江湖风云涌动,百姓人人自危。很少有人记得宣平王范胥尚在人世之时,边疆风波不起,大晋一派安稳,海晏河清。

  范胥走后,战死的陈楼是宣平王的旧部,而失踪的二皇子,生母是当年的皇后,也是宣平王范胥的亲妹妹。连州范氏人烟凋零,却仍旧风骨不折。

  陈楼、明玄相继死后,北疆的战线上僵持了数月。然而这场僵持没有分清胜利者,直到乌瀚和渤族派使者进京,向嘉安帝提出了和谈的请求。

  嘉安帝刚即位,国内情况不稳,在朝中主和派的劝说下,便答应了下来,两国停战,乌瀚使团也开始出发,要在今年年底进京商讨和谈一事。

  同时,将慕千山从前线召回,封为广平王,并颁下旨意,食禄四千石,赐银千两,并赐太子太保。

  这位广平王经历颇为传奇,他封王的旨意下了之后,众人羡慕者有之,议论者亦有之。有些知道他从前经历的,心中明白这道旨意是嘉安帝心里虚,知道丰乐帝从前都对他做过什么,为了安抚他而封的旨意。然而众人议论纷纷,慕千山却巍然不动,领了旨意,一直在北地待到十二月,才上表一封,顶着漫天的风雪回了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