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玖小说>历史军事>知否!从大娘子的妈宝男开始崛起>第58章 官家是咋把你们二位给我凑齐的?

汴京,集英巷,盛家,关于盛家妾室林噙霜的事,盛长林本着居安思危的态度,早点处理,早些做准备,也好过日后,跟三哥哥盛长枫和四姐姐盛墨兰生了嫌隙的好。

反正有盛家祖母定计,盛家主君盛纮做事,他们二位可是盛家崛起的重要人物,别总说盛老爹怂怂的,他的办事能力,让大宋两代官家认可,可见他的手段了得。

至于宥阳老家那边,早就以盛家二房马首是瞻,对盛家祖母和盛纮的话,无有不依。

其实,按理说,盛长林完全可将此事捂着盖着,但就怕万一日后三哥哥盛长枫高官得做,四姐姐盛墨兰母仪天下之时,有人针对盛家这个“后党外戚”施强压,到时候,再说一遍此事,谁的脸面都不好看。

好在盛家祖母的手段高明,将一切安排妥当,没了后顾之忧,相信以三哥哥盛长枫,这二甲末名的脑袋和四姐姐盛墨兰汴京第一才女的聪慧,一定能将此事,思量得明明白白。

而此时,余老太师家,却来了一位故友后人,那位云南大理段氏,腿脚不好的年轻人,他倒不是来责问余家嫡长孙女,为何有口头婚约的前提下,却嫁于他人,而是大理内乱,他代表大理段氏,来大宋求援。

皇宫,福宁殿,大宋皇帝陛下赵祯,召见已荣休的余老太师,当然,主要是秘密召见,来自大理段氏的求援之人。

几番了解,才得知,云南大理,虽有大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立国之初,以斧定两国边界,成就大理国为大宋藩属。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大理国一直政局不算太稳,大宋传到第四位皇帝陛下赵祯,大理段氏将近十位以上,不是被废,就是出家为僧,而且杨家,高家,董家,大小氏族部落战争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狼子野心者,觉得控制傀儡政权不过瘾,也想废立后,自己家坐上国君之位的。

而作为大宋藩属国的大理段氏,看到大宋,先在辽国归化土地上,咬下一口锦南州飞地,后经修建熊狼关,都能让辽国不敢妄动。

听说大宋使团去到辽国上京,面对辽国皇帝陛下耶律洪基之时,可没有当年高粱河之战时的怯懦,且辽国上上下下,礼遇有加,极为尊重。

边疆堪舆图一改再改,边境榷场一多再多,后因西夏全境收复,辽国三地骚乱不止,几乎复刻锦南州归化大宋之战,这就更加说明,大宋中兴。

据说“檀渊之盟”几经修改,所谓的“岁币”成了辽国皇帝陛下耶律洪基和萧皇后,私人的大宋瓷器和那“甘之如饴”的糖果的预付款。

就这,也还是看在,宋辽两国兄弟之邦,给你们夫妻俩加个塞而已,否则,不知要往后排到,猴年马月去呢。

这让辽国北院契丹贵族极为不满,可先有锦南州两员虎将,三千血狼卫指挥使李天狼的骑兵,在燕云十六州边境游戈,后有八千铁熊军镇抚使陈熊的重甲步兵,带着近十万大宋厢军在长城边上,停了近一个月的边境榷场贸易。

这俩憨货叫嚣着,大宋漕运不畅,所有预订的大宋瓷器,布匹,丝绸,茶叶,白家的盐,盛家的糖,到货期,订货期,一律没有确定日期,不服你们就来打草谷。

可没等辽国南院大王,将此事禀报给辽国皇帝陛下耶律洪基,原西夏全境封锁那边的边境榷场,二十万厢军与种家军和折家军成品字形布防,原来的所有西夏时设立的军司,全部进入战争状态。

折家和种家这两个老军头子,带着一窝一窝的将门虎子,在边境榷场处,一人一个万人队,其中包括,所辖三千骑兵,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弄到这么多的马匹。

而其中最为嚣张跋扈的是一位满脸刺青的小将,号称大宋第一贼配军,将原西夏、辽国与回鹄接壤处的,归化土地上的小部落都一一杀了血流成河。

只知道他姓狄,有心人猜测,可能是狄青的后人,整个河西走廊,到原丝绸之路上,狄家贼配军的名号,真的能止小儿夜啼,不是开玩笑的!

没办法,辽国皇帝陛下耶律洪基觉得,此时还是不要跟那个,曾经是自己偶像的大宋皇帝陛下赵祯太过较真。

他老了,有些“放飞自我”了,我年轻,跟这个“老伯”实在是整不起,是萧皇后不够美?还是我大辽科考,有文教兴盛之相?或者是北方游猎不能彰显我的男子魅力?那么多好玩儿的事,我想去做做。

于是乎,他让南院大王去边境榷场那边儿,好说,好商议一下,贸易嘛,我们没有强买,你们没有强卖,各取所需,钱货两讫,挺好的!

至于辽国北院契丹贵族,他们就是个屁,历数我大辽历代皇帝,不好好敲打这些个,不思进取的“蛮夷”真就不行。一个个脑满肠肥的老家伙,叫嚣两国开战?你们算没算过,打一年,辽国积攒的赋税钱财得消耗五年,而且你们不出钱,只出嘴,打不打得赢,两说,你们一个个的想吃空饷,倒是挺积极的。

随后,辽国皇帝陛下耶律洪基,来了一场五京巡狩,宋辽两国边境榷场,恢复往日的兴隆和谐大家庭式的贸易往来,钱这么花,才舒坦,轻开战事,那是穷兵黩武的表现,耶律洪基读过书的,才不会跟辽国北院契丹贵族那些自己名字写起来都费劲的家伙一般见识呢。

而现如今,大理段氏受了这么多年的窝囊气之后,终于看到了希望,原来番属国,是有可能成为一片乐土的,我们大理段氏,想好好对待子民,可实力确实不够,求人嘛,不丢人。

于是乎,这个大理段氏腿脚不好的,段家青年才俊,骑着腿脚尚可的,大理耐力最足的小矮马,一路忍受颠簸来到汴京,面见大宋皇帝陛下赵祯,乞求圣天子陛下,怜惜一下您的番属国吧!

而大宋皇帝陛下赵祯,在召见大理段氏这腿脚不好,却心地善良的年轻人的同时,遣内官,通知锦南侯盛长林来福宁殿奏对。

在福宁殿门口,盛长林对余老太师和那个位腿脚不好,却依然风度翩翩的公子,拱手施礼,之后盛长林就去与官家奏对了。

段姓青年走在出宫的路上,一直思索着将来,只见他突然停住脚步,向余老太师拱手施礼,道:“余家祖父,您与我家祖父交好,可否告知孙儿,方才圣天子陛下,召见的公子是谁?为何孙儿以国相托,圣天子陛下,不答应救我大理段氏与那大理子民呢?”

余老太师捋须,呵呵笑道:“贤孙儿,老夫称你一声延庆可好!”段延庆再次拱手施礼道,遂所愿。

余老太师遥指福宁殿,哈哈大笑道:“延庆可还记得,我大宋得锦南州归化土地之战上,那两剑军功,是谁人为之呀?”

段延庆心中一惊,指了指福宁殿方向,之后询问道:“余家祖父,您是说,方才那,那少年公子是锦南侯?那个两剑封爵,新科探花郎的盛长林?

孙儿还以为,那锦南侯,就算被称为少年英才,也要而立之年呢,没想到哇,没想到,这,这分明是未及弱冠呐?那,那嫣然妹妹,不是嫁给了锦南侯?”

余老太师摇头,呵呵笑道:“老夫倒是想,可你嫣然妹妹可等不起他呦,再待字闺中,就要等成老姑娘喽。

你嫣然妹妹嫁的,是锦南侯盛长林的兄长,新科二甲末名,如今,官拜锦南州兵略使,是目前,锦南州最大的地方官。老夫没将你嫣然妹妹,嫁于你,你可记恨老夫呀?”

段延庆摇头苦笑道:“怎会如此,余家祖父做得对,您与孙儿祖父可以说是,从少年时就交好,近五十余载的情谊,怎能因为做不成亲家,就反倒生了嫌隙呢?这一代不成,还有下一代嘛。

如若,大宋圣天子陛下,能救我大理段氏和大理子民于水火,孙儿倒是想家中后代,与嫣然妹妹家的儿女做门亲事,不知余家祖父,能否为孙儿做主?”段延庆的话,带着诚恳。

余老太师呵呵笑道:“当然可以,即使将来你们兄妹的后人年纪不合适,也可与盛家做门亲,你是不知,盛家人丁兴旺,嫣然的夫君,哦,也就这锦南侯他们兄弟姐妹这一辈。

四女三子,各个是人中龙凤,怎么样?可选择的多吧?呵呵,你放心,此事不成,老夫都不闭眼,即使老夫岁月不饶人,老夫也要给你嫣然妹妹留下话,想必她,定不会让她祖父我失望的。”

段延庆欣喜点头,之后略带忧愁的问道:“余家祖父,您觉得大理国,走锦南州归化之路,或是走西夏全境收复之路,哪个更加稳妥?”

余老太师思索片刻,摇头道:“老夫看眼下时局,虽大理国可复刻锦南州归化和西夏全境收复的战略谋划,可具体国情都不同。

但这事儿啊,只要有那锦南侯盛长林,此事至少可成一半,你可能不知,方才我们见到这位呀,呵呵,那神仙手段多了去了。不是老夫夸他,或许他一人灭一国,都无不可呦!

况且,大理国,民心思定,只要将高家,杨家,董家的狼子野心灭了,你们大理段氏,即使没有皇帝之位,可依然能在那风景秀美之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段延庆点头称是,心中多了一份期盼。

福宁殿,大宋皇帝陛下赵祯与盛长林对坐,盛长林得知大理国,因内乱求援之事,隐隐有效仿锦南州归化之意。

可老皇帝此时,却没有多少精神头儿,耸着肩膀,歪着头,笼着袖子,一副难为情的样子,盛长林心想,只要官家您不问我祖母,我们君臣只见,还是可以和睦相处的。

大宋皇帝陛下赵祯觉得,先有锦南州的战略部署,能为北疆屏障,后有原西夏全境收复,牵扯辽国兵马不敢妄动,可这都是眼前这个少年郎,给自己这个皇帝带来的,再让他为自己谋大理国?有些难为情。

总麻烦这个少年郎,确实有点儿难以开口,万一他拒绝呢?盛长林才多大?未及弱冠,朕在他这个年纪,还在为亲政做准备呢。

只见皇帝陛下赵祯压低声音,撅嘴道:“盛卿,朕是不是,不应该召见你?

你小小年纪为朕,为大宋,谋来锦南州和西夏,如今朕……唉,朕觉得,朕有些话不能说出口,又不得不说出口,可一旦说出口,又觉得,总让盛卿为朕奔波,是不是有些……朕这个皇帝做的,如此让臣子劳碌,唉……”

盛长林微笑道:“官家不必如此,官家可发一道密旨,让驻守延庆府的种家军和折家军到吐蕃边境上,让吐蕃军队不得妄动。

想必这大理国的那些狼子野心之辈,高家,杨家,董家,定有那与吐蕃暗通款曲之人,臣以为,只要我大宋十万厢军,嗯,五万也可,复刻锦南州之战,完全可以。

臣再为陛下走一遭便是,不过得借岭南,蜀地剿灭水寇流寇之名,反正一路开过去,臣有信心为陛下谋一谋这大理国。

咱们大宋不是缺铜嘛,正好借大理国的铜矿,拉一拉金银兑换嘛,将来也许还有其他的好处。顺便还能借此震慑吐蕃,一石二鸟,一举三得,陛下您觉得呢?”

皇帝陛下赵祯思索片刻,瞬间从臊眉耷眼,到腰杆挺直,不过还是扁嘴朗声笑道:“盛卿,所言极是,朕以为,盛卿就是上天眷顾朕,给朕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哈哈,朕得盛卿,如那……”

没等这老皇帝说出,哪朝哪代的圣天子,得了哪位贤臣良将之类的话,盛长林微笑道:“陛下,臣惶恐,臣年幼,陛下不可再夸啦,那咱们君臣就老规矩,如那西夏全境收复一般,臣再次以皇城司指挥副使的身份,代天巡狩!

至于我大宋厢军那里,陛下可遣心腹之将前往,臣定一战定乾坤。但臣依然不要任何赏赐,尤其是官爵晋升,臣只求真心真意的,君臣两不疑即可。

官家也别太劳累了,有空陪皇后娘娘出去走走,哪怕是去玉清观呢,玉兰亭,菊花小径在前山,去后山取玉清泉的泉水煮一杯茶喝,去臣的紫竹院坐坐?”

皇帝陛下赵祯眼眶发红,抿嘴点头,微笑不语,君臣二人相视一笑,自是明白对方之意。随后盛长林起身施礼道,官家保重,臣告退。

一日后,两封密旨,飞马西北,七日后,皇城司指挥副使,锦南侯盛长林,带领锦南侯府二百护卫,大宋禁军一队,代天巡狩,程家兄弟带着领三百皇城司的勾当们先行出发。

半月后,大宋十万厢军从各州府抽调,向大宋与大理国边境秘密集结,当然,从各方看,这都是最为正常的,江南各州府联合剿灭水寇流寇的。

一个月后,盛长林终于在大宋与大理国边境处,看到了领军之人,英国公张老将军和自己师母曹国舅夫人的亲外甥元季常,而给他们做向导的,正是大理段氏那个腿脚不好的公子,段延庆。

四人见面,没有太多寒暄,盛长林曾小心询问段延庆,大理国天龙寺可有一本《六脉神剑》的剑谱?并问那段延庆,大理段氏可有一门叫做“一阳指”的家传武学?

段延庆眼睛一亮,在衣袖里掏出一个卷轴,双手奉上,道:“只要锦南侯救我大理段氏和大理子民,在下现在就将,此武功秘籍送给锦南侯!”

盛长林接过来,心想,你这么好心?打开卷轴一看,博闻强记加上超高的武学天赋,四分之一柱香后,盛长林将这武功秘籍交还给段延庆,随后撇嘴说道:“段公子为国为民,高义,没有这些,我也定当,竭尽所能,让你大理段氏不再为大理子民忧心。”

段延庆点头称是,并说锦南侯不愧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盛长林心中腹诽,这两门武功,好学,用不了三天,我不出飞剑,一样能隔空取人头啦。

之后英国公张老将军一脸期待的,等着盛长林对此战的见解,元季常还说有辛密之事,要与锦南侯单聊,可盛长林却说道:“官家是怎么把二位给我凑齐的呢?不说其他,三日后,厢军骑兵跟上,步兵嘛,接管大理国与邻国边境。

我时间不多,回汴京城的路上,我还要转道去蜀地和岭南游历呢。喔,对了,以后没有大理国了,定名滇州,想必陛下已然告知二位了吧。

至于军管制度,还是行大宋州府制度,不是我操心之事,你们安排吧。”英国公张老将军和元季常对视一眼,什么情况?

第二日,程家兄弟风尘仆仆的回来了,消息喜人。

一句话,只等建功立业!

――

回马枪:

段和誉:不能等我再长大一些?

鸠摩智:瞧瞧,你们大理国多双标?

段正淳:瞧兄长做的好事。

段正明:我也不想啊,可实力不允许啊!

段思平:亡国了呗,还是主动送那种?

慕容龙城:还不如交给我家后代复国呢!

慕容复:我也没那个心思了!

段延庆:刀白凤,誉儿那里……

刀白凤:庆郎为情郎,晴朗似青狼,郎啊郎,你在哪旮瘩藏,找得我是,好心忙!

段正淳:绿绿绿绿绿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