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玖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开疆>第54章 后宫别苑再谈

三月二十五日,离北京城只有五十里的距离了。靠近北京城,官道两边的麦田里,麦苗开始抽叶返青。与其它地方有区别的是,这里的麦苗抽叶比较茂密,田地里,还有农人扛着一包包上面写着“生根增穗肥,还有农人背着一个方形的木桶,左手摇着摇把,右手拿着一根喷管,在向麦苗喷雾。”

卢象升看得出奇,他赶忙下马,亲自走到田里对一农夫询问。

那农夫见有官老爷下田,赶忙放下背上的喷雾器,跪在地上叩头道:“草民拜见大老爷。”

卢象升进入麦田闻到一阵淡淡的药味,正在思索,但见那农夫跪下叩拜,赶忙上前扶起道:“这位农人,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农夫见卢象升没有恶意,赶忙道谢起身:“草民谢过大老爷,大老爷不知何事来寻我?”

“唔……吾问你,你刚才背的是何农具?”卢象升问道。

“回大老爷,草民背的是喷雾器,里面装有农药,用来打害虫的。大老爷你是外地人吧,咱京城里有一个叫太平洋公司的,这喷雾器就是太平洋公司生产的农具,你要详细了解这种农具,还得去京城里。咱草民不认得字,只会按宣传队教的方法使用,其它的就不懂了!”

“哦……原来如此,多谢告知。”卢象升赏了农夫二两银子,随即便离开,策马找那陈志远去了。听到太平洋公司这个词,卢象升就想到了陈志远。因为,当初签投资协议时,陈志远是用太平洋公司这个商号签署交易的。

“吁……,志远,你告诉吾,这京城田地里的麦子长势那么好,是不是你太平洋公司制造那些农具的功劳?你赶快给我一一道来。”卢象升问道。

“卢大人,确实是和我太平洋公司有关。去年,我在京城开设了农具厂、农药厂、肥料厂。生产出脱粒机、轮式犁、喷雾器、生根增穗肥、饱穗增果肥、灭虫灵、敌百虫等。又成立农业推广宣传队,下到农村推广使用,由于脱粒机的脱粒效果好,带动了这些农具和肥料农药的使用,吾又在农业推广宣传队中实行肥料农药先使用,等到收成后再付款的商业模式,如此操作,利用肥料农药种田便在京郊快速普及了。”

“志远,你这方法不错,从现在农田里的麦苗商情来看,只要不碰上大的旱情,夏收增产无疑了。就算有旱情,夏收收成亦比前些年好。不过,你的化肥、农药价钱贵不贵?”卢象升问道。

“卢大人,化肥农药吾不一定挣钱。农业宣传队和试用农户签订协议,凡亩产低于三石不收钱。三石每亩收三钱银子,四石收四钱。”陈志远苦笑着道。

“如此,若是农户瞒产你不是收不回成本了?”卢象升再问道。

“当然如此,为了尽量保障不瞒产,宣传队会依据麦苗长势作记录。而且,先期试用的麦田以靠近水源的村庄和私人大农庄为合作对象,不是京郊就能免费获得试用机会。如果瞒产不给钱,一条是告官,另一条是不再让瞒产者购买本公司的农药化肥。只要实现增产,从后,农药化肥将不可替代。如果碰上天灾绝收,农户亏本了,吾跟着亏也无妨。”陈志远说道。

“你这个推广法子甚好,能不能在吾宣府也推广?”卢象升问道。

“卢大人,这个好说,我可以提供三万亩用量的肥料农药给你,你依照我的法子推广,增产了我收货款,不增产我不收。”陈志远说道。

“行,但运输成本太高了,能不能在宣府建农药厂和肥料厂?”卢象升继续问道。

陈志远无语了好一回,没想到卢象升还会得寸进尺。肥料厂的建设和精盐生产是配套的,陈志远不可能为了卢象升而让精盐生产工艺泄密,所以陈志远拒绝道:“不行,肥料生产和雪花盐、肥皂生产是配套的,在宣府也找不到海盐和棕榈油这些原材料,如果将原村料运输到宣府生产,成本也降不下来。所以,卢大人,你的要求不现实。”

卢象升失望了好一会儿,其实他也想到,陈志远不会同意。换成谁,肯定也不能将自己挣钱的技术放到别人的地盘里,陈志远找个原材料的原因拒绝,已经是给自己面子了。

二十六日,到达京师,崇祯派太监宣三人进后宫别苑聚谈。

“臣卢象升、曹文诏、陈志远叩见吾皇万岁!”进入后宫别苑,三人下跪行礼。

“三位爱卿辛苦了,快快请起!”崇祯满脸笑意,并亲切地从座位上起身,走到三人跟前伸出双手作扶起之势。

“谢皇上!”

“大伴,快快为朕的有功之臣赐座。”

“尊旨!”

王承恩示意三个小太监搬来椅子,三人分别坐下。

“诸爱卿,汝三人这一路征战,由凤阳转战到滁州利用清流关围困剿灭高迎祥,又向西追讨张献忠,再北上布口袋阵大败李张成。打得流贼溃不成军,打得李张之流大势已去。朕高兴呐,朕心头的那块巨石终于减了大半啊。汝等功劳功高至伟,朕明日献俘大典之后,必定不吝赏赐。”崇祯兴奋地道。

“皇上圣明,臣等不敢居功!”三人异口同声地道。

“诸爱卿不必谦虚,朕向来赏罚分明,今日宣三位一聚,一是表彰诸位;二是朕要与三位谈一谈辽东、税收、流民安置这三件事。三位可要坦承回答,各各抒己见,若有触及忌讳,朕恕无罪。大伴,请无关人员远离!”

“奴婢尊旨”

崇祯这么一个要求,卢象升等人受惊若宠,未免有些紧张。崇祯扫视一眼三人,悻悻地问道:“三位爱卿,朕的三个题议,汝等可有应对之策?”

说完,崇祯望向卢象升。卢象升赶忙起身拱手道:“皇上,贼已伤至筋骨。臣认为,流贼之乱,可缓两年。为今之计,当筹钱粮,兴修水利,鼓励安置流民垦地开荒,恢复生产,恢复元气。然钱粮紧缺,臣难解这无米之炊。建奴虏掠边民,扰我边境,然钱粮不足,军备松懈,为今之计,当固守边塞,整备军务,筹备粮饷方可攻阀!”

“卢爱卿,你所言之策只是纲领,朕要的是详细的措施。”崇祯很不满意地说道。

“皇上,臣的具体措施是,遣一部分流民于边镇开垦屯田,又鼓励乡绅出粮出钱支持开垦。流民开垦之田,乡绅可视出钱粮多少,折算成田地回赠,余下土地为流民所得。故,流民既租种乡绅田地,又种自家口粮地,待有收成便可征粮。此策,可免除先期屯田,钱粮投入过大。而边镇人口增加,又可从流民中征募青壮练兵。兵丁在边镇有田产屋舍,家眷亲人,作战时亦会更勇敢!”卢象升说道。

“唔,卢爱卿此策不错,朕让你任宣大总督兼巡抚,安置流民屯田练兵。另赏赐尚封宝剑,先斩后奏,再赐银十万两,粮食五万石,你要为朕安置五万流民,可有难处?”崇祯问道。

“皇上,恕臣推却。臣自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能胜任总督一职。论带兵打战,臣只能发挥战术作用,亲上战场冲锋陷阵、长途奔袭。论战略布局,调兵遣将,臣不行。今臣又功劳甚高,再做那封疆大吏,屯兵多多,朝堂之上,臣将成为众矢之地!”卢象升直接挑明原因说道。因为,卢象升知道,在朝堂之上,他只是孤家寡人一个。功劳越大,官职越高,受到的排挤就越厉害。所以,卢象升真心不想淌这趟浑水。

“卢爱卿,够了。如今内忧外患,汝有能力,当挑起这千斤重担,才不辱自己一身的才能。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啊!”崇祯责备道。

“臣……臣尊旨!”卢象升很无语,皇帝要他挑千斤重担,却不解决他内心的顾虑,想必以后,朝庭里叼难他卢象升的人比比皆是了,说不好,还被靠上一个拥兵自重的名号,真是骑虎难下。

“曹爱卿,你呢?”崇祯看向曹文诏问道。

“皇上,臣……臣认为,如今粮饷不足,所以士兵平时训练有限,兵器陈旧,所以不敌建奴!”曹文诏说道。

“那爱卿如何解决?”

“皇上,臣平日里带兵剿山贼挣些口粮过日子。再就是靠战功换粮饷,臣属营军,没有屯田之地,粮饷得靠兵部发放。前些日子,小陈将军说要大批量的牛羊生产肥皂,要牛皮羊毛纺纱织衣。所以,臣认为,回到延绥东路,臣鼓励养羊放牛,再收购些牛羊加工,贩卖给小陈将军。”曹文诏说道。

“陈爱卿,可有此事。”崇祯问道。

“皇上,肥皂供不应求,原料不够,确有其事!”陈志远回答道。

卢象升、曹文诏见陈志远像汇报一样回答崇祯,心中已明白,这雪花盐、肥皂等商品,真正的幕后老板是崇祯无疑了。

“如此,得想办法去采购啊,陈爱卿,你先将这些问题结合起来,找出一套应对的办法!”崇祯说道。

“皇上,说来说去,最大的问题是缺钱,而缺钱的原因是不能放开手脚去做,大臣们各家有各家的利益,东林党有东林党的利益,所以各行各业,掌握在各个派系手里,想要插一脚进去,就难了。要解决钱粮的问题,就要解决利益集团阻挠的问题。”陈志远说道。

“朕知道,朝堂上东林党一家独大。但是东林党治理的江南是大明的根基,整个大明,要正常运转,非东林党主持不可。朕也有意扶持温体仁这些非东林人士,包括卢爱卿。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陈爱卿,你还是说一下当下缺钱的解决问题吧!”崇祯一脸无奈地说道。

“皇上,快速解决钱粮的问题,一是有限制地开海,设海关;二是铸币。”陈志远说道。

“不行,朕有意开海,却是弄得满朝反对,内阁通不过。”崇祯非常禁忌地说道。

“皇上,何必要在朝堂上争议开不开海。臣认为,有条件地开海,只要直接找商家们商谈开海事宜便行。反正,江南、福建、广东那些地方上都是这么做的,他们默许商人出海,不交关税,但要交保护费。”陈志远说道。

“果真如此?那朕禁海不是白禁了?”崇祯不敢相信地问道。

“皇上,事实上禁海禁的就是朝庭拿不到一年几百上千万两的关税。禁海就是禁了海外粮食销往大明的道路。在安南,水稻一年三造,稻谷的收购价格低到四钱银子一石。而大明,稻谷价钱收购价七钱,大米价格一石一两三钱,而且供不应求。所以,解决钱和粮,首推开海。”陈志远分析道。

“那如何去做?”

“皇上,开海的事就交给太平洋公司去做,保证一个月之内为皇上等钱三十万两,粮食十万石以上。而且,臣保证,朝堂之上的反对声不会很大。”陈志远拍胸脯保证道。

“哦,那陈爱卿计划在那开海?”

“回皇上,威海卫和成山卫这两处地方设立进贡码头,让朝鲜、日本、琉球、安南商人以进贡的形式开展贸易,如若佛朗机人愿进贡,就租地给他们建立使馆商会。”陈志远回答道。

“行,朕设立威海守备,管辖威海卫、成山卫、金州卫、靖海卫四地。从此脱离登州府守备管辖,朕任命你任威海卫守备,兼任威海团练水师总兵。铸币的事,你规划好之后再找朕!”崇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