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玖小说>耽美小说>[绍宋同人] 绍宋之后【完结】>第184章 番外之铁木真(最后篇章)

  话说岁月荏苒不见痕迹,曾经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的太上皇赵玖,已经在东京景福宫养老十多年了。

  但是他的轻佻和任性仿佛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故人的仙去而改变。比如说,这天他招待了自己有缘无份的前女婿礼部侍郎吴扶之后,忽然给远在燕京的儿子赵官家下了一道旨意。

  大体是说,自从辽阳郡王刘晏去世之后,赤心队的水准大不如前,自己十分不高兴,让他收罗一些外族人才为自己护卫所用,顺便也让自己看看异域风采。特别点明前东蒙古王合不勒的曾孙,蒙古名铁木真的,汉名王大海的那一个。

  赵昶怎么敢在这种问题上忤逆自己的父皇?他可是万万不敢学习自己父皇对太上道君皇帝的孝道的,当下也没有任何犹豫。出了中旨就命令现任东蒙古王把儿坛把阿秃儿把自己的嫡孙铁木真送来。

  没想到啊,把儿坛把阿秃儿刚说明了太上皇的意思,半大小子就直接顶撞道:“祖父,我不去。”

  把儿坛把阿秃儿吓了一跳,甚至怀疑自己幻听,道:“你说什么?”

  “我不去给汉人当奴才。”

  “啪!”

  把儿坛把阿秃儿气的半死,当即拿出铁鞭来抽打长孙,草原民族在这几十年的时间汉化严重,也讲究个君臣父子,铁木真父亲也速该已经去世,其母诃额仑忙向公公磕头赔罪,道:“汗王息怒,都是丈夫早死,媳妇没有教育好他。”

  这话把儿坛把阿秃儿说的怒气稍微小了一点,也速该是他最骄傲的长子,在合不勒选定的继承人早死(骊山之变),他能在蒙古大面积汉化的前提下得到汗位,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这个儿子,也速该少年时,克烈部的王罕(脱里)被叔父古儿汗举兵攻打,向也速该求援。他向祖父合不勒请命,以少打多赶跑了古儿汗,平定了克烈部的叛乱,王罕很感激,并与也速该结为谙达。

  正是这样优秀的孙子让合不勒在临终前把汗位传给了把儿坛把阿秃儿,而把秃儿本人也很喜欢这个儿子,若不是他在征讨塔塔尔人的途中去世,把儿坛把阿秃儿早已经钦定他为继承人。

  但喜欢归喜欢,汉化归汉化,蒙古草原文明的弱肉强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也速该死后,他的财产草原乃至牛羊迅速被同族之人抢劫一空,甚至连他的正妻诃额仑和别妻也差点被人抢了。对此把儿坛把阿秃儿没有多管,因为这本就是草原民族的习俗。全靠年仅十二岁的铁木真和十一岁的合赤温动刀子说话,加上脱里子嗣稀少,也很疼爱这个义子,关键时刻还能给他撑一把,这才没被人连骨头渣子也啃完了。

  可铁木真不愿意去大宋中都,并不全是这个原因。

  不得不说,有些人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铁木真得益于部落的发展,不仅弓马过人,很早就开始读书,前朝辽国、金国都是凭借东北草原起家,遂成万里大国与宋人争天下,但是到了这位赵宋官家呢,人人都说他仁义,获鹿大战后,他不仅分给出兵的西蒙古铁器、财帛和物资,瞬间让穷的感人的西蒙古贵族脱贫,连及时请罪自愿质押儿子的东蒙古也喝了点汤。

  但是,从此之后,东西蒙古再也缺少了那种为生存拼命的气势,日渐享受在美女珍玩之中,也速该对此嗤之以鼻,多次告诉儿子别人给你的就能收回,而铁木真更觉得等到意志消磨之后,别人连本带息,你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更不用说建城之后派人来弘扬佛法、道宗,无数游手好闲的部曲出家,本就缺少人口的游牧民族更加艰难,昔日铁骑奔腾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铁木真怎么可能抛弃家人去给什么大宋太上皇当御前班直。

  铁木真虽然是天赋英明。几千年来草原上才一出的人物,但是毕竟才只有十五岁,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歌舞成群对于宗教信仰的危害,只是本能地感觉危险。

  对此他祖父十分不理解,谁不知道赵宋官家是一扫四海的人物,即使退位,他的皇帝儿子也不敢对其有丝毫违拗,跟在他身边的出息可大了。万一得了青眼君不见前蒙古王脱里就是他的御前班直出身。这样周边属国王族子弟争都争不来的机会摆到伱面前了,眼看大好前程,你居然还不珍惜,简直是找揍。

  当然,他也没有真的揍。打坏了可就没法送到中都去了。脱里还十分疼爱这个义子,真打坏了不好交代,西蒙古虽遭叛乱,也是远远超过东蒙古的。

  而脱里的执政能力如此差劲儿,还能够带领西蒙古远超诸位部落,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和赵宋高层的交情。凭这个,绑也得把你绑去,不然惹得赵宋官家和太上皇大怒,小小蒙古可承受不起。

  当然也不用他绑,铁木真明白什么叫做形势比人强。他本是一个大格局的人,再说,就算不放眼东西蒙古的未来,他也要为寡母和弟弟们考虑。纠结一阵之后,也就听从了祖父的安排,打包去了燕京,然后被赵宋官家鼓励了一番,马不停蹄地送到中都。

  到了大宋境内,它就不再是蒙古王孙铁木真,而是以王大海的名字行走。

  过去很多年之后,王大海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赵官家的情形,谁能想象一个退位而权势滔天的太上皇居然亲自去鱼塘里捞鱼,完事儿后还嘱咐御前班直统制张孝祥给杏树和枣树除虫,一副窄袖打扮简直想是中原腹地富裕点的老农。

  但是像归像,王大海还没那么傻,真以为他就是老农。尤其是太上皇达那双眼睛看向他时,明明漫不经心,却有一种审视的意味。让这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异族少年不自觉打了个寒颤。

  他本以为祖父和义父身为蒙古王威视已经足够了。没有想到,今日才在一个干瘦老头身上见识了何为不怒自威。

  说句犯点儿忌讳的话,就是燕京里的赵宋官家。也绝没有他老子的这份气势。就是这老头老是会不自觉地喊人“正甫”“平甫”,然后也从来不解释。

  不过国情如此,尽管太上皇赵玖心中对于前世的记忆非常深刻。就算很多烟消云散,也忘不了成吉思汗这个人,但当真正见到的时候,发现这也不过是一个少年。种种提防和打压的心思就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这世间固然有英雄造时势的佳话,但是首先得是时势造英雄。就凭大宋周边列国的形式,赵就不相信铁木真还能成就一番霸业。

  不说别的,金国早已跌入历史的尘埃里。铁木真就算发展壮大,也没法通过野狐岭之战从金国抢夺铁器和武器,发展壮大自己。——因为那本来就是宋朝的东西,赵官家北伐成功之后,早就已经勒令清国交出来了。

  但该防备的还是得防备。赵官家先是温言问了他的家庭问题。嘱咐他好好努力当差就会给他的母亲以诰命,弟弟以草原,保证他的家族得以生存。这对于太上皇来说,不过轻飘飘的一句话,但对于尚且年幼的王大海来说,可是弥足珍贵。让他有千般万般的不服,也只好咽回肚子里。

  可就算这样。赵宋太上皇本着小心不亏本的原则,从没有想过把王大海,也就是铁木真放回草原去。而是一直把他留到御前班直里,等到他驾崩。就把他调到了皇太子赵祉手下,总之,好好学习先进文化,努力在大宋做官吧。

  这话太上皇赵玖并没有下明旨,因为说实话,他也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对一个小国王孙如是重视,而又不一刀宰了,干脆就以口谕的形式告知子孙。

  王大海初始也有些别的想法。但是,时间是消磨一切的良药,随着他自己在燕京落地生根,娶妻生子。曾经的雄心壮志,也在见识过大宋真正的实力之后,慢慢烟消云散。

  其实做一个宋人倒是也不错。

  (这次是真的完结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