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放学, 林砚池就把马文光一家人带到了工厂。

  工厂的条件很好,每个宿舍都有单独的卫生间,食堂那边还会提供一日三餐, 虽然不是免费的, 但价格跟外面饭店比起来,要便宜很多。

  工厂宿舍楼现在还没住满,林砚池给他们一家人单独划了一间房。

  王小燕没进过城, 看到啥都好奇得很。

  尤其是那个会自己出热水的水龙头, 她激动地拉着马文光的手, 让他去感受。

  马文光忍不住笑, 笑着笑着又觉得心酸:“这几年委屈你了。”

  他家里穷,给他提供不了什么帮衬, 刚下乡那两年日子真的特别苦, 跟王小燕结婚那时候别说彩礼, 连个住的房子都没有, 王小燕娘家人也不管他们,还是大队帮忙给搭了间房,不然他们两口子连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

  之前想把她们接到城里, 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现在她们自己找来了, 马文光反倒松了一口气, 这下人在身边,他也不用日日担心了。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苦点累点又算什么。

  何况林砚池对他们一家伸出了援手, 后面的日子也不见得会有多难。

  马文光把这两年攒的钱都拿了出来, 零零散散的加在一块, 差不多有六十块。

  他给王小燕寄的钱也有这么多, 这钱落入王小燕哥哥嫂子手里,肯定是要不回来了。

  要是王小燕娘家人对她好,马文光也不计较了,偏偏他们拿了钱还要王小燕改嫁,甚至还要卖他的孩子。

  脾气再好的人遇到这种事心里都会窝火。

  王小燕听了他的话,嘿嘿笑了笑,她打开自己的包裹,从里面拿出一件衣服,然后在衣服兜里摸了摸。

  变戏法似的摸出一叠钱递到马文光手里。

  马文光惊呆了:“你上哪拿了这么多钱。”

  王小燕有点不好意思:“从家里边拿的。”

  说拿比较委婉,准确来说是偷的。

  有一回,他哥嫂吵架不小心吵露了嘴,说出了藏钱的地方,恰好被王小燕听到了。

  她本来也没把这事放心上,后来村里关于马文光抛弃她们的传言越来越多,哥哥嫂嫂也起了歹心。

  听到他们一家人谈论起卖自己儿子的事,那神情那语气就跟卖家里的牲畜没区别,王小燕知道自己在村里待不下去了,才起了要带孩子进城找马文光的心。

  她手上没钱,只能把主意打到娘家人身上,没想到那两口子吵完架也没换藏钱的地方,他们存的钱也不少,王小燕没数,不过两百块肯定是有的。

  明明不差钱,竟然还把主意打到了她和两个娃身上,也太缺德了。

  王小燕真想把钱全拿了,转眼一想,父母还在,要是把钱都拿走,那两口子肯定会把气撒在两个老人身上。

  他们偏心哥哥嫂嫂是事实,但好歹也把自己拉扯这么大,王小燕实在做不到像他们那样狠心。

  王小燕开始只拿了二十块,可她听进城务工的老乡说,城里消费很高,衣食住行都要花钱。

  租一间房,一个月就得一二十呢。

  王小燕不知道自己进城之后会遇到什么,万一她找不到马文光,手上又没钱,那她们母子三人还不得饿死。

  咬咬牙,就拿了五十块。

  听马文光这么一说,这五十块应该本来就是他们家的。

  物归原主,那这样也不算偷。

  马文光听着就心酸,王小燕是什么人他很了解,若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恐怕也不会干这样的事。

  他红着眼伸手把人搂进怀里:“以后我再也不让你们受委屈了。”

  王小燕的哥哥嫂嫂不来纠缠最好,要是敢来,他一定好好跟他们算笔账。

  可能也是自知理亏,隔了两个月,王小燕娘家那边都没什么动静,王小燕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在心里骂他们心狠。

  都不托人找一找,真是一点也不管她们死活的。

  不过她也无所谓了,她们一家人在城里过得不错,实在没必要再去想那些无关紧要的事。

  马文光在厂里很受器重,跟着他们的大恩人一起研究产品,每个月都有工资拿,前几天好像还提炼出了什么生产牙膏的原料,听说加了这种东西就可以减少虫牙,让口腔变得干净。

  王小燕文化水平不高,也听不懂这些,她只知道研究成功后,厂里会给她男人奖励五百块钱。

  一次得五百块,真是睡着了都会笑醒,马文光又顾家,挣的钱都交给了她,虽然陪伴她和孩子的时间比较少,但比起曾经那种又穷,又两地相隔的日子不知好了多少倍。

  眼看着就要到年底了,王小燕去菜市场买了点肉和猪小肠回来,打算装香肠。

  这附近有住家户,给点钱,她们也愿意帮忙熏。

  等香肠和腊肉熏好,王小燕就给林砚池送了些。

  当天晚上赵亭松就煮熟尝了尝,跟他们老家熏的香肠味道一模一样,特别好吃。

  顺手挑了块香肠塞进林砚池嘴里,道:“你看人的眼光不错,他们夫妻俩都挺会做人的。”

  马文光除了上课学习,基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新产品上。

  他也知道这种事急不得,可是每个月白拿赵亭松几十块的工资,他哪能安心。

  迫切的想做出点什么证明自己的价值,好歹也要对得起林砚池对他的信任。

  没课的时候,他就回工厂,有时候在研究室里一待就是一晚上。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林砚池的研究基础上,他又反复实验,还真让他成功了。

  林砚池看中的就是马文光身上这股实诚劲,听到赵亭松这样说,他笑了笑,意有所指:“我也觉得自己看人的眼光特别好,尤其是找对象这事上。”

  听出他这是在夸自己,赵亭松心里美得冒泡。

  “要你这样说,那还是我眼光最好。”

  头一回喜欢人,就遇上了林砚池这么优秀的,他也太厉害了。

  这话怎么听都是在夸自己,林砚池也不跟他争了,想起今年一家人要在城里过年的事,又问赵亭松:“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家接爸妈他们?”

  赵亭松道:“腊月二十左右吧,一来一回的得耽搁几天,把他们接过来也差不多要过年了。”

  林砚池提醒他:“记得把舅舅也叫上。”

  赵亭松道:“肯定要叫他。”

  下半年的时候沈得贵把运输队的工作也辞了,学着赵亭松在运输队买了辆二手的大货车,现在专门负责给村里边的厂子送货。

  沈得贵跟运输队的人关系处得不错,经常给他们买烟还给他们送厂子的产品,时不时还会请他们去国营饭店吃一顿,他人耿直,运输队的人也愿意给他面子。

  平时村里的订单太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跟运输队这边打声招呼,人家就会来帮忙,而且都不收钱的。

  他会做人,加上大家都知道他那外甥在北城那边开了厂,运输队的负责人对这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分,他也不会说什么。

  每年都要一起过年,今年赵亭松他们肯定不能把他落下。

  何况四个大人,两个小孩,赵亭松一个车子也坐不下,还得沈得贵开车送。

  赵春风回家之后描述了一下他在城里的所见所闻,弄得其他人心里都痒痒的,赵亭松趁机提出了今年在城里过年的事,一家人都举双手赞成。

  等赵亭松回来接他们的时候,她们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去年带回来的新衣服谁也没舍得穿,今年要跟着孩子一起进城,沈红英少不得要把自己和赵保国好好收拾一番。

  城里可不比农村,听说穿得差了,人家都会看不起你。

  两个孩子在城里现在都是有脸面的人,他们当父母的可不能丢了他们的脸。

  谢金枝戴着从来没有戴过的首饰,问赵春风:“好不好看?”

  赵春风牵着她的手道:“好看。”

  都是老夫老妻了,可是看着他脸上温柔的笑意,谢金枝还是没忍住红了脸。。

  这辈子嫁给赵春风她也算值了。

  赵春风脾气好会疼人,模样也俊,当初给他说亲的人不少,不过很多人都因为他有个不正常的弟弟所以不愿意跟他处。

  后来谢金枝跟他处上了,赵春风也很坦诚。

  他告诉告诉谢金枝,以后父母若是不在了,他会一直养着这个弟弟,要是他走得比赵亭松早,他的孩子也要继续照顾赵亭松。

  赵春风这话说得含蓄,但谢金枝也听出来了,她要是答应和赵春风结婚,就得无怨无悔地跟着他一起照顾这个“拖油瓶”,要是不同意,他们就趁早算了。

  谢金枝一开始也是纠结的,一方面她对赵春风这个人很满意,另一方面是她对赵亭松不了解,唯恐他痴痴傻傻,生活不能自理。

  帮忙照顾一天两天还行,要是一辈子都这样,还真没几个人能做到。

  谢金枝没立马答复,只说要先见赵亭松一面她才能下决定。

  后来去赵春风家里见了人,才发现赵亭松跟别人嘴里的傻小子不太一样。

  他虽然不太爱说话,但眼神澄澈,口齿清晰,赵春风做了介绍后,还知道主动问好。

  做事很利索,自理能力也强,任谁看了也不会觉得他是傻子。

  见了赵亭松后,谢金枝几乎是没有犹豫的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她的小叔子是个很好的人,或许他是没那么聪明,但他绝对不是傻子。

  长兄如父,父母百年之后,赵春风这个当哥哥的照顾他也是应该的。

  而且,看他那样,也不见得需要人照顾。

  事实证明,赵亭松确实不需要人照顾,不仅不要人照顾,他们一家人还沾了他的光,跟着他享福。

  回想起来谢金枝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命运有时候就这么神奇,谁能想到赵亭松这辈子会有这样的造化呢?

  尤其是进了城后,看到林砚池和赵亭松住的房子,赵春风之前就跟她说过城里的房子有多好,谢金枝做足了心理准备,来了之后,才发现这房子比赵春风说的还要好一万倍。

  林砚池吆喝他们进屋,谢金枝和沈红英都特别拘束。

  就怕自己身上带了泥,把地弄脏了。

  林砚池不喜欢他们这么见外,道:“妈,大嫂,这是咱自己家,你们别这么客气。”

  赵亭松了解她们,道:“开始不习惯是正常的,住两天就好了。”

  当初买房的时候,就计划了家里人的房间,林砚池和赵亭松住主卧,楼下那两间房就让三个长辈住。

  至于赵春风和谢金枝他们,楼上还有两个房间,都能住下。

  坐了这么久的车,一家人都有些累,林砚池让他们好好休息一晚,明天再带他们出去玩。

  想到明天要出去玩,两个孩子躺在床上都兴奋得睡不着,谢金枝还担心兄妹俩第二天会起不来,结果这俩孩子睡得最晚,起得最早。

  一大早就来掀她和赵春风的眼皮,让她们快起床。

  谢金枝把两孩子收拾好大家就一起出了门。

  这几天城里工厂都放了假,街上的人比平时多了一辈,热闹得不行。

  城里好玩好吃的太多,看得他们眼花缭乱,家里年货都备齐了,出来一趟又买了不少。

  虎子和妞妞一人手上拿着一串糖葫芦,是林砚池掏钱给买的。

  不过林砚池也说了,街上人多不安全,糖葫芦得回家之后才能吃。

  虎子六岁多了,很懂事,妞妞年纪小些,好好跟她解释,她也能懂,嘴巴再馋,也没嚷着要吃。

  赵春风和谢金枝把两个娃都教得很好,有礼貌又听话,赵春风和林砚池的都挺喜欢他们的。

  路过一家照相馆,赵保国突然停下脚步,笑眯眯道:“进去拍张全家福吧。”

  他老早就想拍了,在村里的时候忙,一直没找到机会。

  林砚池听他这么说,也来了兴趣。

  他手上只有一张和赵亭松合照,照片快褪色了都没拍新的,这回说什么也要多拍几张。

  照相馆的老板四十来岁,看到他们这么一群人,就猜到他们是来拍全家福的,说了几句好话,就把他们迎了进去。

  照相馆生意不错,拍照还得排队,他们前面还有好几个人。

  等了差不多快半小时,才轮到他们。

  老板健谈,看到赵亭松他们三个年轻人模样都那么周正,问赵保国:“老哥,他们三个都是你儿子?”

  赵亭松和赵春风跟赵保国长得像,一看就是他的种,老板这样问,是因为看林砚池和他们不太像,怕自己不小心说错。

  赵保国点点头:“对,三个都是我儿子。”

  老板打消了心底的疑虑,恭维道:“老哥你可真会生,三个儿子都长得这么俊,你们夫妻俩一看就是有福的。”

  听到这话,沈得贵率先笑了起来,他一笑,大家也都笑了起来。

  老板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寻思着自己这话也没错,陪着一起笑。

  拍照的时候,三个长辈坐在凳子上,赵保国和沈红英抱着两个孙子,儿子媳妇都站在了背后。

  赵亭松和赵春风站中间,两个人都伸手搂着旁边的爱人,林砚池胆子大,还把头靠在了赵亭松肩膀上。

  一家人都笑脸盈盈,看着就很喜庆。

  全家福拍完,又拍了几张单独的合影。

  在县城那会,林砚池跟赵亭松都不敢站太近,现在当着家人的面,赵亭松搂着林砚池的肩膀,林砚池的手也搭在他的腰上,亲密尽显,却不会引起任何人的猜疑。

  林砚池笑得特别灿烂,他不是个贪心的人,哪怕他和赵亭松这辈子都不能站在阳光之下,他也满足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不出意外的话下章正文应该能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