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玖小说>穿越重生>女尊之科举仕途>第40章

  相比这些紧张的纨绔,木析就相当淡定了。

  毕竟她家的长辈又不在这儿。

  就算在她也不带慌的,她该考的科举已经考完了,现在在长辈面前玩乐那是合法玩乐!不会有人催促她做学问。

  所以她相当淡定。

  看到木析面不改色的往中排一坐,那些纨绔面面相觑后,也慢悠悠挪步了进去。

  毕竟可是京中唱班里最出名的梅大家的戏,谁不想看?

  梅轻衣最出名,也是成名的戏曲就是《白狐》。

  这剧本的剧情,京中稍微大点的孩子都知道,年长些的老人都能唱上两句。

  但对剧情的熟悉丝毫不影响观众对其的喜爱,到了现如今,梅轻衣再次唱起年轻时候的戏曲,还是不少人会跟着唱起来。

  《白狐》的剧情很简单,讲的就是小白狐寻人报恩,却被贼人冒名顶替了恩情,不小心为虎作伥,在报恩的过程中小白狐越来越对自己做的事难以心安,最后迷途知返,大结局时找到了真正的恩人,打败了贼人的阴谋诡计的故事。

  整个故事剧情紧凑,跌宕起伏,大结局时打败了坏人,好人有好报的圆满故事,最是为老百姓喜欢了。

  木析来的不早不晚,这时候台上已经演到白狐化形后为人所骗,被哄骗着做坏事的情节了。

  此时的小白狐哪怕没有人世间的三观,但依然本能的觉得这样做不好,下意识的反驳“恩人”的观念。

  唱白脸的“恩人”一面哄骗忽悠着单纯不谙世事的小白狐,在它面前装忠贞正义的好人。

  另一面又对着看客念内心念白,把他奸诈刁恶,悭吝卑鄙的一面展现出来,把看客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

  哪怕是对这种慢而悠长的戏曲并不太适应的木析,看着看着也不由得沉入了剧情里。

  她看到中间的时候还会思考,这部戏曲其实还有引导人正确的是非观的教育意义,其实很多人在做坏事的,他还真不一定会意识到自己做的是不对的。

  从众心理也好,受限于自身见识,以及时代限制,很多人真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行的是恶。

  这一点小白狐就表现的很好,它虽然并未了解人类的人情世故,但它有着非常正的是非观,它和贼人在观念上的争论,有些争论即使放到她前世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

  而且小白狐报恩,不是事事都依“恩人”,如果它认为不对,就坚决不会去做,除非被忽悠傻了,甚至还会规劝“恩人”,希望能让“恩人”迷途知返。

  可惜有些坏人,他不是不知道对与错,他比谁都知道,不然也不会披上一层善良的外衣,他只是不在乎如何损人,只在乎怎样利己罢了。

  整个戏曲有六本,前面白狐化形一本,中间贼人冒领恩情,并利用蒙骗小白狐四本,最后一本就是真相大白。

  戏曲的节奏本就慢,今天唱到天色已暮,也没将第四本唱完,所以戏班道完歉后收场,看客们也散了。

  木析一边想着今日看的戏曲里的骗局,一边突然特别想看看梅轻衣。

  据说梅轻衣编写过很多剧本,《白狐》也是他编写的,只是《白狐》是其中知名度最高,传唱度也最高的戏曲而已。

  能写出这样寓教于乐,且不知不觉中能影响到人的三观,并且让人反思的剧本,那么梅轻衣本人会是个怎么样的人?

  那些骗局,就好像是现实生活中会发生的,戏曲里有小白狐会在做错了事后,用法力挽回自己的过错,那么现实呢?那就是一场悲剧。

  如果这些骗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不过随着《白狐》的传唱度越来越高,至少,这些写在《白狐》故事里的悲剧不会再发生了,真心喜欢这个戏曲的人们不会再让这种悲剧在自己眼前发生的。

  所以说,这位梅轻衣是真的厉害啊。

  走在路上,木析偶尔还能听到路上的老大娘老大爷哼上几句戏曲。

  她想着,有时间也可以带带木母木父来听听戏曲,她让父母来京城是为了让他们享福的,可不是来给她当老妈子的。

  第二天一早,木析又恢复了点卯,在史书阁整理书籍的生活。

  这一次她就不再誊抄史书了,只在一旁偶尔指点属下校勘工作,她给自己找了个更轻松的活。

  当然这个轻松是相对于她自己而言的,对于旁人来说,那就一点都不轻松。

  木析把史书阁的史书典籍,按照前世见过的图书馆的方式整理分类了。

  翰林院的史书阁里的书包罗万象,说是史书阁,但实际上史书仅仅占其中一部分而已,其他更多是各种天文地理,游记杂文,甚至一些珍贵的技术类书籍。

  木析甚至翻到几本话本子。

  这些书的整理跟分类,然后根据这些分类的书名重新登记造册,编排书号,这可是项大工程。

  要不是木析记忆力好,一般人可还真的不一定做的来,毕竟有些书光看书名你是不知道里面写的啥的。

  而你想把书里的内容都翻一遍……先不说做不做得到,就算做到了,后面也容易记混淆。

  木析先把翰林院最常用的史书都编排出来,按照记载的历史年份登记造册,之后过来借阅书籍的官员,都需要记明自己什么时候借的,什么时候还,借的是什么书。

  完全按照木析前世的图书馆的管理办法来。

  一开始她手下的属官还觉得这是在给她们添麻烦,加大了她们的工作量,后面就发现,这样管理确实是要方便很多。

  别的不说,找书是真的要好找很多。

  而且管理起来也方便,不用像以前一样,因为找不到书,甚至是书籍遗失导致上司震怒,最后自己丢官不说,还下了狱。

  书籍损坏跟遗失,就是因为这样才罪名深重的。

  如今书籍遗失就没那么麻烦了,什么时候丢的,当时是谁前来借阅了书籍没还,直接权责到各人,至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书籍的安全。

  整理跟分类总是比誊抄快的,没几天她就把史书整理完,去整理其他类型的书了,偶尔还会捡到几本遗漏的史书。

  史书阁的书大致可以分为史书,典籍,风土人情,游记,杂文,自传,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技术类等。木析跳过了中间这些,直接整理最后的技术类书籍。

  这类书籍才是真的包罗万象,有纯理论知识的,也有实践,技术类的,木析认为这些书籍才是最重要的瑰宝,由于有些是曾经的皇室所收藏,很多书籍里面的技术甚至放在现代是已经失传的技术。

  木析先整理其中最大的医学书籍,不用问,这些都是医院院的同僚,或者历届太医的心血之作。

  在这个各种技术都只传自家,甚至是传女不传男,有些是传男不传女的时代,这些太医和民间的医生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跟技术出著立书,那真的是大公无私了。

  木析想着,她将来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忽悠太医院的太医同僚们,让他们以出书立著为荣,为后世的中医传承做贡献。

  相比医学类的书籍,其他的技术类书籍就少得可怜了,水利,算学还好,其他的就少得可怜极了。

  尤其是木析本以为会出现一大类的农学书籍,居然一本都没有!

  这不科学!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连商学的书籍都有,农学书籍居然一本都没有?

  朝廷的农官是干什么吃的?一本书都没有,她们靠什么催耕催农,指导种田?靠那张嘴吗?

  木析感到不可思议。

  后来木析才知道,催农的书籍都在气象学的书籍里,只是她当时没有反应过来而已。

  木析把所有技术类的书籍分类编号完,看着农学书籍那空空的一栏陷入了沉思。

  “你在干什么?”

  闻声,木析吓得浑身一抖。

  被吓过的人都知道,人在沉思的时候最容易被惊吓到,越是心无旁骛,受到的惊吓越大。

  况且这还是个男声,在上班时刻从来没见过男人的木析乍一听到男子的声音,当然被吓的半死了。

  “这么不经吓啊。”

  沈实笑吟吟的,悠哉游哉的靠在身后的书架上。

  木析反应过来,拍拍心口:“你tm吓死我了!你做鬼啊走路都没有声音。”

  沈实理解木析的愤怒,毕竟刚刚她确实是吓得不轻,他大人有大量,当然不会跟她计较了。

  他委屈的摊手道:“可不是我走路轻,是你太专注了,没听到而已。”

  等木析缓过神来,也没刚刚那么气了。

  沈实见她神情好了些才道:“你刚刚在想什么,一点声音都没有。”

  问到这,木析就看着面前空空的书架皱眉道:“我在整理书籍的时候,发现整个史书阁,居然一本农学的书籍都没有。”

  沈实漫不经心道:“哦?”

  显然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在重文轻理,准确说是把文捧到天上,把理踩在脚下的古代,没有农学的书籍沈实一点都不觉得有问题。

  要是有他才要感慨了。(注:古代是有的,本文架空私设)

  但显然在有求于人的时候,沈实也是很会说话和讨好人的,他笑着附和木析道:“是啊,真的是太过分了。”

  木析点头,义愤填膺道:“没有农学的书籍,那些农官怎么催耕?怎么指导百姓种地?”

  听到这里,沈实在心里感到好笑,真新鲜,第一次听说种田还要农官指导。

  他温和的笑道:“农官是催耕催农催收,她们的职责是防止有地方官员徭役太过,也防止有太多百姓从事其他行业,导致田地无人种植,于百姓而言,农为第一要事。”

  木析皱眉:“没有农学的书籍跟理论知识,农官拿什么指导百姓种植,百姓又怎么知道最好的播种,收割日期,对于种子的处理,栽培、收获、和贮藏技术?”

  沈实面上的笑意淡了下来,淡淡道:“你书里知道的那点知识,远远没有侍候了一辈子土地的百姓了解的透彻。”

  木析忍不住反驳道:“我也种过田,平心而论,很多百姓确实是会种田,但她们仅仅是会,要说有多精通说不上,更多是按照祖祖辈辈的经验学习种田。”

  沈实忍不住也皱起眉头,他看着木析问道:“那你的意思是?”

  木析:“农学至少要出书,我承认百姓的经验是有效的,但更需要出一本农学书,总结各地百姓种植的经验,规律,技术,做到种植的利益最大化。”

  沈实沉默。

  虽然木析具体说的什么意思他不太听得懂,但是利益最大化这个词太形象了,他一下子意会到了木析话中之意?

  他淡淡道:“我会上疏给圣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