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玖小说>穿越重生>女尊之科举仕途>第27章 翰林院(修)

  沈实过而不视,仿佛没看到这下人的态度一般。

  他也不是第一日知晓镇国公府内把他妖魔化了的事情,如今外界关于他的流言,流言的源头正是镇国公府。

  诚然,他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但也不是会无缘打杀下人的疯子。

  宵禁时刻,府内也没什么下人走动,他穿过大半个府邸,来到边缘荒芜的院子内。

  别误会。

  这可不是镇国公府苛待他,宗室跟圣人可不是吃素的,这个荒芜边缘甚至长草的院子正是他自己要求的。

  边缘是为了方便□□出去,荒芜长草则是他不放心下人随意进出他的院子。虽然他还没傻到把什么机密文件卷宗放在这个院子里,但万一有人翻到别的什么他没注意到的东西呢?

  沈实出身锦衣卫,到底是会注意小心这些事情的。

  他们锦衣卫开朝前便是从.太.祖.征伐天下,专司.情.报跟审讯,埋在各地的线人不知几何。

  立朝以后明面上还只是排查外族与世族高官的关系,实际上早就成为了圣人的耳目,代圣人以查探天下。

  前些年的水灾事件,牵连甚大,实际上背后就有他们的影子。

  只是锦衣卫搜集而来的证据大多来历不明且非法,不能作为呈堂供证,只是让圣人心底清楚哪些人有罪,哪些人能力不行,哪些人是无辜的替罪羊,哪些人是真正有才华却一直被打压。

  圣人有自己的判断,并不会完全相信锦衣卫的消息,但是绝不可让圣人一点消息都不知,当个瞎子的。

  他今日上交的密折也类似于此。

  不过由于他是皇室子弟,背后又孤勇无人,实话实说比朝堂上很多看似是圣人的心腹大臣,和自己的嫡系手下还要让圣人信重。

  禁宵后,整个镇国府就安静的没有一点声音,沈实忍不住轻呼口气。

  说实话,他实在是不大想跟这一家子打交道,毕竟人家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他过去像什么?就像个外人。

  ……

  和不关心沈实的镇国公府不同,今日木析晚回了一点,木父木母便关切的上前问她了。

  木析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偶遇锦衣卫的事情肯定是不能告诉父母的,一来父母是普通人,没受过训练,口风不紧,二来也怕父母被吓到。

  也知父母是因为听说锦衣卫的动作受了惊,又由于她的老师下到地方一直没回来,不免为她担忧,她想了想,静下心来安抚父母后才入房安睡。

  她想着,把父母一直拘在府里也不太好,木父木母干了一辈子的活,突然让他们放松下来无事可做,反而不太适应。

  是不是该盘下些庄田跟铺子,让父母打理一下,也算是给父母找点事做。

  她在床上翻了个身,把京中的长街跟铺子,以及背后的势力都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这年头能在京城安然开商铺的,多多少少背后都有人,有些背景太大的商铺,她们这些小官是不敢跟人家开同样的铺子商楼争利的,也争不过。

  这也是明明木析是现代人,哪怕按照前世的了解照猫画虎也能挣个金钵满盆,却始终没有动手的原因。

  怕就怕招惹了什么忌讳,没挣到钱反而惹了一身腥。

  她认真想了下京中市街上的商铺,最后决定盘下东城长街的一处铺子,东城住的都些是些商户,商铺的租价没有西城高,又比南北两城安保好,最重要的是人流量大,随便开个什么铺子也能挣下不少钱。

  开什么商铺不是问题,问题反而在于招什么人来经营管理铺子。

  木析毕竟根基浅,不像世家那样能用出身没有问题的家生子为主子世代服务,在这个锦衣卫到处搜查官场周围人员的当头,她还真不敢随便招人。

  目前只能让父母管理商铺,又让族人帮忙给铺子打打下手了。

  她思考了很久,入夜却睡不着觉,快入冬了,她一个南方人突然来到北方,夜里是真的冷。

  她有点想把暖床丫鬟的事情提上案头。

  房间虽然放了炭盆,晚上也族人也会给她备上汤婆子,但她很清楚室内封闭得太死,烧炭是有可能中毒死亡的,所以她坚持室内通一点点风。

  可就是这一点点风,对于怕冷的她来说依旧非常不友好。

  她叹着气,最后还是慢慢睡着了,没办法,卯时她就要穿好朝服点卯了,不早点睡不行的。

  ……

  木析老老实实在翰林院侍讲手底下学了一段时间。

  她头顶的侍讲姓郑,郑家在前朝是非常有名的世家大族。

  可惜族人在战乱年代死伤过多,到如今差不多已经快要退出世家大族的行列了。

  但到底是按照世家的规矩教养出来的弟子,郑侍讲博闻强识,熟读经书典籍。

  许老还在朝堂上时还曾跟着许老纂修过前朝的史册,在翰林院非常得学士大人看重,听说她上头的裴侍读学士一旦提交致仕辞呈,下一任的侍读学士就会是她。

  当然,传言是这么传的,郑侍讲为人确实和蔼,除了给她们布置的课业,和一些要写的皓文,碑文,祭文,需要她们起草的诏,表,和对史书的校勘和纂修等工作实在是太多了之外,她本人问题不大。

  这些天木析除了侍讲布置的课业外,需要去校勘的史书史册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是日日都泡在翰林院的书阁里了。

  郑侍讲知道她过目不忘,又知道她是许老的弟子,她曾经跟在许老手底下为官过,又和许老一起纂修史书,对木析自然是格外看重。

  郑侍讲点了一个典籍一个代诏跟她:“史书阁的书籍校勘就交给你了,不会的可以问她们,需要什么,找周检讨批条子就好。”

  木析点头应是。

  跟着她的典籍姓孟,代诏姓张,寒门出身,是早些年的三甲进士,一直在翰林院没有提升过。

  典籍是从八品官员,代诏是从九品官,木析作为二甲进士,还是排名靠前的二甲进士,入翰林院受领的是正七品的编修,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是官大三级。木析手底下的孟典籍跟张代诏对她都是毕恭毕敬的。

  哪怕她们年龄跟资历比木析大的多,依旧不敢跟木析摆官架子。

  况且她们虽然官位品级不高,但混了这么多年的官场,消息却是灵通的。

  木析虽然明面上是寒门农家子出身,实际上却不见得比那些世家出身的官员背景小,人家是拜那位从内阁退下来的大人为师,肯定是比她们这些在翰林院一坐就是七八年,位置动都不带动的八品小官前途光明的多。

  虽然不至于对木析谄媚,但也不会给她没事找事,故意使绊子。

  孟典籍是拿着史书阁的钥匙的,相当于现代图书馆管理员,她在带领木析去史书阁的路上,就在跟她细声介绍史书阁开设以来的历史。

  说到她们要做的工作的时候,孟典籍的表情就有点尴尬:“木大人,就是咱们等会的要做的事就多了……”

  看到孟典籍的表情的时候,木析还有点不明所以,等到孟典籍打开了史书阁的大门后,往里一看,她就目瞪口呆了……

  木析开始思考自己有没有得罪郑侍讲。

  实在不能怪她这么想。

  眼前的一幕换了谁来都要倒吸一口凉气的。

  史书阁是宁朝以后自己办理的藏书阁,此前的藏书阁早在前朝灭亡,三十年异族之祸后消失了。

  里面有的藏书是前朝留下来的,有些是开国皇帝灭掉世家后收集而来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书的共同点就在……

  多,乱,阴暗,潮湿,灰尘扬天。

  一看就是有好多年没有搬出去晒过的样子。

  木析愣神了很久,才对一旁不语的孟典籍道:“那我们要做的是?”

  孟典籍:“把这些史书杂文收集整理好,抄录一遍,再对比校勘。还有一些遗失的书籍也要查阅史书,修复好古籍,还要做批注,因为一些野史还有一些史书是有可能出错的,所以要做批注改错。”

  木析一手盖住眼睛。

  她现在严格怀疑自己是不是在不知道的时候,狠狠得罪过郑侍讲。

  不然不至于被这么发配到这里来。

  要是真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升迁,得到上官赏识,哪怕不是需要把这里所有史书修复好,只需要做好一部分……

  她那都是要一辈子呆在翰林院不出来的节奏。

  虽然开朝五十年内,翰林院不断对史书进行修复,编辑,纂修,抄录,校勘,但相比于这些书籍的量,显然修复的并不能算多。

  这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一个翰林官在翰林院的三年到六年,很可能还不见得能修复完一本史书,毕竟很多书都早已经模糊不清了,而光是查探这些字眼究竟是什么,某一段的史书记载到底有没有误,有误要怎么改,这就是工程量很大的一件事。

  不过这些都扯远了,目前摆在木析眼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她该怎么把这些书搬出来晒晒?

  她下意识看向了身旁两个属官——孟典籍,张代诏。

  两人无辜的看着她们的小上司。

  木析扶额,就她们这三个细胳膊细腿的,就别指望能搬书了,肯定要多找些人。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这些属官愿不愿意听她的,早在上任前许老就告诫过她,要好好跟自己的上司下属打理好关系。

  不仅仅是上司,还有下属。因为往往做实事的是她们,如果跟下属关系恶劣,不仅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实权。

  ——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属下不听她的,把她架空。还会影响到自己上司对自己的印象跟评价。

  这就是为什么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说法,更多是加速跟属下的磨合,以及立威。

  很显然,搬书出去晒这种事情,既繁琐,又讨不到好处,简直就是给这些属官找麻烦,她们做也是那点俸禄,又得不到升迁。不做也是那点俸禄,也不会贬官,还不用承担不小心损坏书籍的风险。

  她要是找不到人,或者拿不出好处来,这些属官百分百是不会听她的,别看现在看起来对她毕恭毕敬的样子。

  --------------------

  作者有话要说:

  文里的科举,还有官场结构,都是各个朝代一锅乱炖了,都是私设。因为一些官员官职名字太长了,我都是挑的短的简单的,好听的用,长的复杂的,我就当没看见了